抱朴子外篇全文及译文【原文】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洪曩祖为荆州刺史,王莽之篡,君耻事国贼,弃官而归,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将以诛莽,为莽所败,遇赦免祸,遂称疾自绝于世。莽以君宗强,虑终有变,乃徙君于琅琊。【译文】抱朴子,姓葛名洪字稚川,是丹阳郡句容县人。他的祖先葛天氏,大约是古代拥有天下的。后来下降为诸侯国之一,于是就以葛为姓了。葛洪的远祖做荆州刺史。王莽篡位的时候,他耻于为国贼做事,放弃官职回归故乡,和东郡太守翟义共同起兵,准备去讨伐王莽,被王莽打败了,遇到大赦免除了灾祸,于是就称病断绝了和世上的往来。王莽因为他宗族强盛,顾虑终究会生变故,于是让他迁居到琅琊郡。【原文】君之子浦庐,起兵以佐光武,有大功。光武践祚,以庐为车骑。又迁骠骑大将军,封下邳僮县侯,食邑五千户。开国初,侯之弟文,随侯征讨,屡有大捷。侯比上书为文讼功,而官以文私从兄行,无军名,遂不为论。侯曰:“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乃自表选取转封于弟。书上请报,汉朝欲成君高义,故特听焉。文辞,不获已。受爵即第,为骠骑营立宅舍于博望里。于今基兆石础存焉。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给如二君焉。骠骑殷勤止之而不从。骠骑曰:“此更烦役国人,何以为让?”乃托他行,遂南渡江而家于句容。子弟躬耕,以典籍自娱。文累使奉迎骠骑,骠骑终不还。又令人守护博望宅舍,以冀骠骑之反,至于累世无居之者。【译文】他的儿子浦庐,起兵来协助汉光武帝,有很大的功劳。光武帝即位,拜浦庐为车骑将军,后又升为骠骑大将军,封为下邳僮县侯,食邑有五千户。开国之初,侯爷的弟弟葛文,随同侯爷四方征讨,多次打了大胜仗。侯爷连续上书为葛文争功,而宫府认为葛文是私自跟随哥哥打仗,名字没有列入军籍,于是不予论功行赏。侯爷说:“弟弟和我一同冒着箭石征战,满身是伤,由于受伤而失掉了右眼,但得不到点滴回报,我却是官高爵显,怎么能心安呢?”于是亲自上表请求把自己的爵位转封给弟弟。书上达皇帝请求答复。汉朝廷愿意成全他的高尚行为,因此破例准了他的奏请。葛文辞让但没有被答应,只得接受了爵位住进了宅第,为骠骑大将军在博望里另外营建住宅。直到现在地基界域的础石还在那里。又把自己所得的赋税和俸禄分出一部分供给大将军的官吏士卒,充足供应就好像有两个主人一样。骠骑大将军恳切地制止但葛文不听。骠骑大将军说:“这样就更烦扰劳累了采邑中的百姓,哪里还有谦让之德?”就找了个另外的借口走了。于是向南渡过长江,定居在了句容。子弟们亲自耕种,以阅读典籍自娱自乐。葛文屡次派人去接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始终不回来。又命人守护博望里的住客,希望骠骑大将军能够返回,以至于许多代都没有人居住。【原文】洪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艺之高,一时莫伦。有经国之才,仁吴,历宰海盐。临安。山阴三县。入为吏部待郎,御史中丞,庐陵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中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辅吴将军,封吴寿县侯。【译文】葛洪的祖父在学问上无不涉猎,研究深入细致,写作文章的水平之高,一时间无人能比,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在吴国做官,接连主持海盐、临安,山阴三县,入朝做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庐陵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中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辅吴将军,封为吴寿县侯。【原文】洪父以孝友闻,行为士表,方册所载,罔不穷览。仕吴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平中护军,会稽太守。未辞而晋军顺流,西境不守,博简秉文经武之才,朝野之论,佥然推君。于是转为五郡赴警。大都督给亲兵五千,总统征军,戍遏疆场。天之所坏,人不能支,故主钦若,九有同宾,君以故官,赴除郎中。稍迁至大中大夫,历位大中正,肥乡令。县户二万,举州最治,德化尤异,恩洽刑清,野有颂声,路无奸迹,不佃公田,越界如市。秋毫之赠,不入于门;纸笔之用,皆出于私财。刑厝而禁止,不言而化行。以疾去官,发诏见用为吴王郎中令。正色弼违,进可替不,举善弹枉,军国肃雍。迁邵陵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