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述_第1页
1/11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述_第2页
2/11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述_第3页
3/11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述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一、从历史考察中看农地制度•中国古代三次农地变革的成败昭示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过三次大的农地变革,其中有两次比较成功,一次完全失败。 •第一次变革是战国初秦国商鞅主持的“废井田、开仟陌”。要旨是打破原有贵族领主世袭的“井田制”,“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新开垦的土地归垦者所有,公平征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第二次变革是西汉末年王莽主持的“托古改制”。宣布天下田为“王田”(即土地国有),家庭人口男性不满 8 人而田地超过一井(900 亩)的,余田须分给同族人或邻里乡亲,无田的按一夫一妻授田百亩。这次农地变革作为王莽“托古改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恢复“井田制”,抑制土地兼并。 第三次变革是北魏到唐初实行的“均田制”(亦称“计口受田”)。唐初“均田制”规定 :每个 18 岁以上的男子受田 100 亩。其中 20 亩可以传给子孙,叫作“永业田”;80 亩归受田农民在世时使用,死后由官府收回,叫作“口分田”。“均田制”是在政府占有大量空荒地基础上实行的,不触动原有土地格局。二、封建土地制度的三种类型 1、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2、国有土地是封建政府掌握的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一般作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出现危机时的后备补充。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产生关系的基础,它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 •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始于秦汉,一直延续到1952 年 .•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资本可以自由流转。这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可能,而且社会资本大量流向土地交易,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抑制。 •第二、地主虽然也可能参加农业劳动,但其主要是土地资本的经营者,而不是土地的经营者。• 第三、由于人口过剩,真正的土地经营者缺乏与地主谈判的能力,只能接受地主的经济压迫。•第四、由于总体的制度安排着力于通过地主经济的主导地位凝固现行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对自耕农制度既存在压力(地主压制、消灭自耕农),又存在吸引力(自耕农通过购买、放租土地转变为地主)。•传统中国的矛盾:•地主和佃农的矛盾•官府和平民的矛盾•对前一个矛盾过去我们强调过多,对后一个矛盾没有足够的重视。•问题:王朝末年的社会危机是因为农民没有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