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选举与城市选举的比较制度分析——以 S 村和 Y 社区为例王敬尧内容提要:“一切政治实验”都应该“寄托于人类自治能力的基础上”。投票选举是基层民主政治的重心,它提供民众选择民意代表、公共管理者以及表达民意的机会,并奠定公共组织行为合法性的基础。本文以远离省城的 S 村和城乡结合部的 Y 社区为例,采用制度分析方法,比较其选举过程中各自在制度环境、制度选择、制度运作等方面的特点,并探讨其差异存在的原因。关键词:自主治理 制度环境 选举过程 制度分析一、制度环境比较制度环境因素决定了人们所能够进行选择的空间。正是在这一选择空间范围内,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公共选择,来解决不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要了解一套制度规则所可能产生的收益,取决于公共资源的客观条件、当前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并对人们公开的信息的类型以及替代方案所提出的制度规则。其中,环境因素与治理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进行制度分析时考虑环境这一相关性因素是托克维尔的第一启示。1.长江边的 S 村S 村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旅游城市 G 市隔江相望,高速公路、105 国道横穿村庄,长江沿村而过。该村 3.34 平方公里,田地 1949 亩(其中藕田 800 亩,大棚蔬菜 500亩,精养鱼池 350 亩,普养 250 亩),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该村有 10 个村民小组,550 户,2400 多人,实有劳力 1010 人。其中从事农牧渔的有 705 人,工业劳力 200 人,建筑业 110 人,交通运输业 40 人,批零贸易 30 人。 1982 年,S 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由单纯种植业转向配套的种养殖业,涌现了不少养鸡、养猪、养鱼专业户;蔬菜大棚化,农户都有三轮车,从村里到长江对岸的 G 市菜场一小时可跑个来回,农户家庭经济效益很好。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村办企业于 1993 年起步,到 1996 年,村办企业 5 个、个体企业 181家,还有 2 个建筑公司。同时,在 105 国道穿过村庄的 2 公里地段有几十家酒楼、饭店供过往客商食宿,带来了餐饮业的繁荣。直接影响 S 村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所属的 X 镇是该县的南大门,距离省城 121公里。该镇是湖北省的明星镇,近两年来,有几次大型会议在这里召开。X 镇建有自由贸易区和大型集贸市场,与 S 村仅一墙之隔。同时,S 村又是国道和高速公路到达 X 镇和 G 市的咽喉。所以,从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