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与超越:王小波散文的当代审美价值凤 卓1 (巢湖学院中文系 安徽 巢湖 238000)[摘要]王小波,当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扬。王小波散文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彰显着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的渴望。本文尝试对王小波散文的“异类性”进行解读,通过分析王小波反“权威”、反“崇高”、反愚昧的对抗方式,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王小波散文的当代审美价值。[关键词]王小波;散文;反“权威”;反“崇高”;反愚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死了,还活着”的作家。1997 年 4 月,王小波的猝死,成为上世纪末中国文坛一次轰动事件。王小波是特立独行的,他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历程是异乎寻常的,他属于卡夫卡式的“身前寂寞,身后热闹”的作家。作为文坛的一名“异类”,王小波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一个有着抗争精神的“文坛外高手”,在他的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中,收录了他大部分关于对中国文学、艺术、科学、道德的理性认识,在诙谐幽默的话语中透析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望,对理性的追求。王小波是荒谬时代里的一个异端,他的散文创作是对伪权威的蔑视,伪崇高的痛斥,无知的洞察,让读者看清无数美好的词汇如道德、伦理、国学等组成的迷阵,读懂“女权主义”、“思想工作”、“青春无悔”等华丽伪装的实质。鉴于此,笔者通过研究王小波散文,从反“权威”、反“崇高”、反愚昧三个方面入手,试图解读、评价王小波散文的当代审美价值,以期为客观、全面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一、反“权威”——以个体生命的尊严来反对哲人王的权威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谁也无权命令别人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随心所欲思考的权力,人们拥有讨论所有问题的自由”。为此,他成为第一位因追求思想自由而殉道的哲人至死捍卫尊严和真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恰恰生活在思考被剥夺的时代,“我”的个体常常被“我们”的集体所掩盖,“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哲人王的权威所“设置”。 哲人王曾是柏拉图理想化的君主,对此,王小波解释道:“罗素先生攻击柏拉图是始作俑者,给他这样一个罪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了《理想国》,胸中燃烧起万丈雄心,想当莱库格斯或一个哲人王,只可惜对权势的爱好总是使他们误入歧途。这话我想了又想终于想到,说理想国的爱好者们爱好权势,恐怕不是不当的指责。莱库格斯就不说了,哲人王是什么?就是圣贤啊。”[1](P293)在散文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