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讲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近来,有关管理的各种理论、实践、学说、案例、方法、西方的、中国式的,层出不穷,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而言,似乎每种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左右为难,或者觉得外来的方法不适合自己,或者不管什么照单全收。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没有任何借口》,管理仿佛是那么简单,其实又是那么难以掌握。笔者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践方法,供读者参考。 学习的误区 从二十多年前中国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极度匮乏,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的管理科学有了质的飞跃。对于管理是个啥东西,我们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活生生的案例。海尔、蒙牛、联想等在引领中国企业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同时,也非常好地彰显了企业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企业不学习,就无法进步,就无法在当今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活。在新理念和思想变化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的当今,有一些中小企业经常陷入学习的误区: 不学习 有一些企业,凭借着当时特定的市场机遇和企业家自身的聪明才智,在风起云涌的市场大潮中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成长之路。当该企业到达一定规模和行业地位后,企业家陶醉于成功后的自我满足,不屑于虚心学习和创新,固步自封,结果企业停滞不前乃至迅速进入衰退期。 学习,但没有明确的目的 记得几年前,笔者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看到这样一则标语:向济南交警学习!因为这句标语中没有宾语,当时笔者就曾暗自琢磨,济南交警怎么了?他们有什么先进事迹?各个城市要像济南交警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济南交警? 无独有偶,现在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自己深知管理水平的不足,非常如饥似渴地拜师学艺,不管什么理论、主张和方法,只要企业家觉得好,就组织大家学习。学习态度固然好,但问题是企业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在没有明确目的前提下,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流于形式化,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学习,像搞一场运动 中国人喜欢什么事都一窝蜂。与前一个误区类似,学习就像一场政治运动。企业家决定了要学什么,从上到下马上不加分辨地乱学一气。这样往往导致先前学习的东西还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和实践起来,马上又换一套理论狂学一通。世面上流行《给加西亚的信》则企业员工立即人手一本,流行《水煮三国》则大家又马上津津乐道地转换话题。企业把学习当做一种流行时尚,而并非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