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诗意课堂 《侍坐》章是《论语》中少有的长篇之一。从内容上看,它记录了孔子同他的四个弟子谈论个人志趣的情景;从形式上看,它又是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一次教学活动。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次教学活动不仅生动鲜活、异常成功,而且率性自然、充满诗意。 诗意的组合参加此次教学活动的五个人,年龄相差很大:子路小孔子九岁,冉有小孔子二十九岁,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曾晰的生卒年月不详,但我们知道曾晰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且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曾晰与公西华的年龄差距。性格也迥乎不同:孔子和气可亲、思想明智、胸襟开阔;子路刚直好勇,坦率自负;冉有谦虚谨慎,善于理财;公西华谦逊之外,巧于应付,善于言辞;而曾晰与这三人又大异其趣,潇洒自在,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一群至圣先贤年龄不同、性格迥异却能共叙一堂,各言其志,探讨人生理想!既有老者的和气,也有少者的谦逊;既有勇者的刚直,也有智者的飘逸;既是同学于一堂的师友,又是砥砺人生理想的燧石! 诗意的氛围诗意的氛围是孔子这次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孔子是诗意氛围的营造者。孔子先以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样温柔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制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子路能“率尔对曰”固然是性格使然,但与这种宽松的氛围也不无关系!四个学生年龄相差大,性格迥乎不同,人生理想境界各有高低,孔子以一句“亦各言其志也!”鼓舞学生平等抒怀,自由表达!孔子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也极其冲淡祥和,避开紧张对抗,孔子对子路的“率尔对曰”、“其言不让”也只是微微一笑(“哂”)来表达自己委婉的否定;对于曾晰“课后”的追问,孔子再以一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来表达自己尊重各位同学的抒怀。同是至圣先贤,与拉斐尔《雅典学院》比,《侍坐》有其儒雅风度而无其激动人心的辩论,有的只是一场平淡自然、意蕴深隽、心平气和的先贤论志的座谈会! 诗意的志向《侍坐》的话题是“言志”,而“言志”的高潮自然是那曾晰的表达了。我们试着来拍摄这一场弥久愈新的古装戏—— 场景:孔子的杏坛(或书斋)(或庭院)(或面对绿水青山的开阔地);人物:师生五人;配乐:稀疏的瑟音;镜头缓缓推向孔子,孔子说话了。子路急切地答了。孔子笑了笑。然后冉有、公西华说。“点,尔何如?”背景音乐渐大,镜头对准鼓瑟的曾晰。“铿!”瑟声停了。四周短暂静寂。对话又开始了……熬过了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