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例谈寿宁实验小学 吴传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育。”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经历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具体的感知到能运用语言描述在大脑形成的表象,再由具体的表象到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老师地设计科学实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颖,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因“趣”而学的。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注意导入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参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老师要遵循因“材”施教,从“启示性、新颖性、针对性、有用性”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爱好等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与应用,不可囿于一法,拘泥一格。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浮力》一课时,老师把一个鸡蛋放入一个口径比鸡蛋略大的玻璃筒杯中,让学生想办法不翻倒杯子能把鸡蛋取出来,学生用手,筷子或其他用具都无法把鸡蛋夹上来。这时,老师只要往杯子里倒入饱和盐水,鸡蛋便听话的上来了。在见证“奇妙”面前,老师适时引出浮力,学生自然十分乐于探究。二、层层推导,形成有序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有序的,老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要讲究各个不同变化条件的逐一呈现,有利于学生进行有序的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科学教材对于实验开展的顺序通常都作了较合理的安排。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摆的'讨论》一课时,学生观察摆并提出假设: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的长短有关。在实验验证阶段,如《摆的秘密》讨论摆的摆动快慢的实验,先是在摆的重量、摆线的长短都不改变的前提下,讨论每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然后进一步讨论当摆线长短相同,摆线下拴着的物体轻重不同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最后再突出改变摆线长短的条件让学生自行进行在不同长短的摆线条件下讨论摆动快慢是否相同的对比实验。从整个实验过程来看,没有第一个实验所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就无法很好地进行后两个对比实验,而后两个实验安排的顺序也有难易之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合理安排实验中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思维进展有着很大关系。三、删繁就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