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长度单位 本节课题 第 1 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本节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爸爸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 1 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沟通汇报,老师提出疑问: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老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 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 O。后面的呢?(刻度 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 1 厘米。 老师指出:这个刻度 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