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的个人教学计划 1、任教班级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好、中、差)分析。 2、学困生情况分析(含学困生名单、现状和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新接任的班级,本栏目内容的填写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完成。) 本人担任初一年级信息技术课,初二年级分 4 个班,共178 名学生,共中优秀生共有 58 人,中等生共有 81 人,学困生共有39 人,所任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中等生多有偏科现象,学困生在学习上懒惰、怕动手动脑。 学困生名单如下: 学困生差因分析: 学困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上课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课后不复习。对一定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概念及操作要领不加强巩固,对信息技术开始有些兴趣,以后兴趣越来越淡,不知任何知识要想学好都要付出辛勤与汗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质量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的初步知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第五章、第六章,具体知识点如下: 第五章:了解 Excel 的功能与主要特点;掌握 Excel 的启动与退出;掌握工作表的建立;掌握在工作表中输入文字和数据;掌握工作中数据的简单计算;掌握工作中的数据操作、文字编辑;掌握工作表的打印。 第六章:了解 PowerPoint 启动与退出、PowerPoint 的界面组成;掌握演示文稿的建立、打开、保存;掌握设施模板的应用、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掌握 PowerPoint 的五种视图模式的切换;掌握插入文本框及文本的编辑;掌握插入与编辑图片文件;掌握观看幻灯片放映与设置放映方式;掌握幻灯片演示效果的设置(动画、声音、切换)。 (2)过程与方法: 培育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进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猎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育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怀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