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P103——P104 页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列表法或假设法。“假设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表法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两种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知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引出课题,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谈话引出问题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质疑:提问: (1)一只鸡和一只兔不看外表单从数量上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鸡和兔相比:什么比什么多?多多少? (3)出示:假如有 4 只兔和 3 只鸡同笼,一共有多少个头和多少只脚呢? (4)尝试解决,沟通想法; (5)出示交换已知条件以后的题目。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两种动物的异同,引出基础题目,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鸡兔腿数数量的差别,每只兔比每只鸡腿数多 2,这为下一教学环节,猜想、调整和有序整理探究列表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探究假设法做好铺垫。) 2、教学例 1 (1)出示例题 1。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和前面的题目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共有 8 个头)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两题的已知和未知条件的不同培育学生仔细审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