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模块:时事热点材料+历史考点分析+高考真题选编+原创试题演练 一、时事热点材料当地时间 2010 年 1 月 12 日下午 16 时 53 分(北京时间 13 日 5 时 53 分),海地发生里氏7.3 级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约 16 公里处,震源深度约 10 公里,海地总理估计地震中伤亡人数近 10 万人。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简称“联海团”)总部大楼垮塌,8名中国驻海地维和人员被埋在废墟中。1 月 13 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安理会在当日公开辩论会正式开始之前,应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业遂的提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安理会各理事国代表及相关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海地强烈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 1 分钟。联合国总部降半旗为海地地震中遇难的人致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和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已经陆续派救援队赶往海地,展开救援。但由于海地目前交通不畅、缺乏工程机械,救援的黄金时间(72 小时)正在很快流逝。二、历史考点分析(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海地革命、抗灾减灾、国际合作与援助)(一)海地革命时间(1791 年-1804 年);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主力(黑人奴隶);影响(成立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二)抗灾减灾1.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具有防灾减灾作用的水利工程西门豹渠也称“引漳十二渠”,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在魏国邺地(今河北临漳县西)主持兴建,引漳水灌溉邺田(今河北临漳县一带),以改良盐碱地,发展生产。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是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 276~前 251 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在公元前 256 年前后建成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2)秦汉时期的地震与地震方位观测东汉地动仪,又称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