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 长恨歌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诗海拾贝】马嵬坡(唐)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赏析 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路经马嵬坡时,迫于护驾官兵的怨愤,只得缢死贵妃杨玉环。郑诗开头两句采取自对手法写成。上句以“玄宗回马”与“杨妃(缢)死”自对,下句以“云雨难忘”与“日月(光)新”自对,而彼此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安史之乱平定、两京收复后,成了太上皇的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然而相携逃命的杨贵妃却被缢死了。正是杨贵妃之“死”,方才换得了玄宗之“回”。尽管时隔已久且又收复了失土,光复了河山,但对死去的杨贵妃,玄宗怎么也不能忘怀。可见缢死杨贵妃原非玄宗本愿,只不过是在关涉自家性命时不得不“舍卒保车”。后两句又用映衬的手法,先肯定“终是圣明天子事”,玄宗处死杨贵妃终究属于“圣明”的举动;接着却以“景阳宫井又何人”相反衬:这只不过比那与宠妃张丽华躲到景阳宫井内的陈后主要显得“圣明”罢了。可见,这里表面是说玄宗圣明,实际上是对玄宗的极深嘲讽。【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显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从白居易一生仕途来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二、背景简介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 807 年),时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尉。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长诗和传记相辅相成,流传后世。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作此诗也为劝谏宪宗不要重蹈覆辙。三、相关知识1.歌、行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为最多,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