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对特别教育老师职业认同探析目的探讨情绪调节策略在特别教育老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纳职业认同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 388 位特别教育老师进行调查。结果职业认同负向预测职业倦怠,认知重评在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通过提升特别教育老师的职业认同,可有效减少职业倦怠感;关注特别教育女性老师的情绪策略调节作用,增加选择认知重评策略处理情绪事件的概率;采纳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和降低职业倦怠有促进作用。特别教育老师;职业倦怠;调节效应1 引言在我国,相对普通老师,特别教育老师是压力较高、收入较低的群体。从业者职业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易使他们陷入疲乏和衰竭。特别教育老师的学生一般会有认知、情绪及行为问题,平日不能与老师互动,许多学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看护,所以老师职业压力较大,易产生职业倦怠[1]。国内特别教育老师职业倦怠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因此,探讨特别教育老师职业倦怠的改进机制,对于降低该群体职业倦怠水平,提高心理健康程度有重要意义。情绪调节策略主要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倾向于采纳认知重评的个体在遇到压力后,对压力事件会有更积极的反应和应对方式,以及处理事件带来的思维和情绪变化,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采纳表达抑制的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会产生压抑情绪的管理,不仅不利于情绪的表达和宣泄,而且还会给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鉴于情绪调节策略可以调节个体的心理状态,本文探讨了情绪调节策略对特别教育老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的影响。2 对象与方法2.1 对象本讨论调查对象为特别教育老师 400 人,回收有效问卷 388 份,回收率为 97%。被试具体情况见表 1。2.2 讨论工具2.2.1 职业倦怠量表采纳 Maslach 老师工作倦怠量表(MBIeducatorsurvey,MBIES)修订版[3]。采纳李克特 7 点计分(从 1~7 代表从不发生到天天发生)。量表包括 3 个维度:情绪衰竭(1~5题)、人格解体(6~9 题)和低成就感(10~15 题);其中低成就感的 6道题目为反向计分,量表总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越严重。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40。2.2.2 情绪调节量表采纳 Gross 情绪调节量表修订版[4]共 10 个项目。采纳李克特 7 点计分的方式(从 1~7 代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量表总分越高,表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