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性政府的债务债券化讨论论文摘要:地方政府债券,又称地方债、市政债券,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纳的债务管理方式,它具有双重创新特性:既是财政管理与债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完善债务管理方法和债务流转机制,形成宽口径的地方财政债务管理制度,有利于法律规范运作地方政府债务,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内在的结构缺陷是资本市场相对发达,而货币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进展迅猛,而债券市场相对滞后。在发达国家作为重要金融工具的地方债,在国内尚属空白。关键词:政府债务债券化地方政府一、问题的提出:地方债务压力及其缓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计划放权、财政让利”这一创新体制(吕炜 2024,p.102)的推行实施,各级地方政府获得了较大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自主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进展。与此同时,渐进式改革中所积累和新生的各类矛盾与风险,也在 20 世纪 90年代中后期日益显化,并呈加速态势。在诸多矛盾和风险中,地方政府因推动经济进展、防范与解决金融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形成的现实债务压力和潜在财政风险,及其与社会经济稳定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地方债务压力首先源于日益固化的财政缺口。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一直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进展、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国企亏损的责任,加之庞大的具有刚性特征的办公和人头经费支出,地方财政支出负担沉重。而财政增收相对滞后,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同时,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推动经济进展,各级地方政府或直接或间接地借入内外债务,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债务责任和还本付息压力,财政压力因此逐渐加大。地方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转移模式加剧了地方债务压力。1996 年来,各地在化解日益积聚和暴露的地方金融风险,如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与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所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以及解决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巨额债务兑付困难时,基本上实行了财政化的风险转移模式。这一模式与波兰等经济转型国家在化解金融风险中的成功举措(海尔,1999)不谋而合,有利于有效转移金融风险,维持地方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但其“转嫁”性质,却使地方政府在短期内面临集中的债务承接压力。此外,近年来各地逐渐进入外债还本付息的高峰期,而外债偿还基金等准备又严重不足,各地外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