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第 4 课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教案(人民版选修三)重点: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尼克松主义;美苏“缓和外交难点: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一、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1、合作背景:国内:( 1)经济上,通过政府的强力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大高于同期的美国。(2)军事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某些方面还领先于美国。国际上:(1)苏联广泛交友,支持亚非拉人民的反殖斗争,扩大了影响。(2)美国在国际上到处插手,负担沉重,并使国内矛盾激化,实力有所下降。(3)西欧、日本的经济恢复,要求摆脱美国的影响。2、谋求合作的行动:(1)1956 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他提出和平共和平竞争和和平过渡的主张。(2)1956 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3)1962 年向古巴秘密运输导弹,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结果在美国强势面前撤除了在古巴的导弹。(4)两国在经济、技术、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往来逐步开展。3、实质:谋求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4、结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相反,双方争夺的范围不断扩大,对抗也不断严重。二、尼克松主义1、背景: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2)其扩张战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谴责,国内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3)美国与盟国的关系日趋紧张,矛盾重重。(4)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是益显露。(5)面对苏联的挑战,始终无法在效阻止其扩张的势头。2、提出:(1)时间:1969 年 7 月 25 日,(2)地点:关岛3、目的:设法在不危及西方安全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行全球战略收缩,借助美国以外的力量牵制苏联,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4、内容:(1)美国将恪守它的一切条约义务。(2)如果美国的盟国或对美国以及对整个地区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受到威胁时,美国将提供援助。(3)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逐渐由当事国自己来负责。5、实质:是在不放弃美国“全球责任”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分担更多的责任。6、实施:(1)退出越南战争,缓和国内民众的情绪。(2)改善中美关系,这是美国在亚洲收缩的重点。(3)与苏联对话,用满足苏联某些要求的经济协议,换取苏联对外扩张行动的克制。(4)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支持欧洲统一进程,强调经济合作,向日本归还冲绳岛,使“日美安保条约”顺利延期。7、评价:(1)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力量衰退过程中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美国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