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 高考作文素材:新材料作文“钱学森的三问”模拟评阅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钱学森一辈子都不看电视。去年年底,他因为耳背的原因,突然对儿子提出要看电视。钱老看上电视后有故事。据儿子钱永刚回忆说:“汽车广告,一看,都是外国汽车,他就说,泄气泄气。我说中国汽车也是‘外国心’,他说这些人怎么了……听到这,他就不高兴了,说,人都干什么去了?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更有条件出成果,为什么还弄不成?”钱学森的三问,可能有普世价值,对各行各业都适用。——这些人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还弄不成?钱老走了,留下三问。我们应当替钱老去追问,大家都去问,同时也要自问。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处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⑥不少于 800 字。【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时鲜新颖,语言质朴,含义深远。“钱老三问”批评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追求物欲、忘却自身职责的不良现象,体现出科学家热望科技创新的崇高品格,勇于担当使命、追问责任爱国精神。本材料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活多向思维,灵活表达情理。学生可从分析材料入手,引出相关的观点,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1.从“创新”的角度写:提倡自主研究,鼓励科技创新,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2.从“担当”的角度写:勇于担当使命,勇于承担责任,干自己该干的事情……3.从“追问”的角度写:要善于反省自问,不要失去“中国心”……【评卷手记】评卷之前,我们作文评分小组的老师认为,要想理解本材料的主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钱老因何而问?钱老问了什么?钱老希望我们怎样回答?学生如果能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思路,发表看法阐述观点,无疑是切合材料意图的。如果抛开材料本身空谈一些观点,观点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评卷“查标”中发现,学生习作中暴露出以下问题:1.学生在表述对本材料的理解上有较大的差异。比如一味地赞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表达对钱老的怀念之情,这显然是偏离了题旨;还有的学生表达对钱老的不理解,表达类似“何妨拿来主义”“要勇于向外国学习”等观点,没有参悟考试意图。2.近 1/3 的学生没能达到“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在文体的选择上,近七成的学生较为明智,选择了议论文的文体。但约有 1/3 的学生没能做到“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四不像的文章不在少数。写成记叙文的约一成,写成书信体的不到一成,这两类文体显然不具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