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五首》疑难解析有关《诗五首》疑难解析 1、一词统摄的构思美: 《饮酒》中“心远”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它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作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半首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务缠身,所以能够于东篱下独自采菊,于闲暇中望山,得见群鸟于夕阳中还山的漂亮景色。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山的启迪,给诗人以感触,陶醉于心领神会之中,不须多言,也无必要多言。这些都因为“心远”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2、从《饮酒》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具有怎样的思想? 陶渊明的诗没有奇特玄妙的想象和夸张,没有灵山秀水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居生活。正如诗中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他多描写田园风光,或抒发自己村居生活的感受,也是表明自己对丑恶污浊现实的憎恶,对真切自然生活的追求。本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3、怎样看待李白诗中的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 李白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但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对理想生活和理想政治进行着热烈的追求,可当时是一个危机四伏充满矛盾的时代。现实的残酷使他的思想处在一个倚伏纠结的状态。本诗中,是他政治上的.低潮时期,心中充满着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他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他毕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乐观精神还是他思想的中心。结尾处,他就幻想理想总有实现的一天,直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关于“南村群童”段的分析理解: 这是前一节的进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假如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假如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假如不是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