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法在中国的困境与前景泰勒(Frederick.Taylor)于 1911 年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标志着企业管理新时代的诞生。泰勒等工程师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为目的,进行了工作分析和动作、时间的讨论,提出企业应该把生产经营中一切可以避开的损失和浪费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管理上要求企业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科学管理在会计上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制定标准成本、严格的执行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来体现,这是会计为配合泰勒制的广泛实施,在计算和监督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标准成本法的应用是会计进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一、标准成本法的优点标准成本法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为:(一)成本角度: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成本。从目前的状况看,管理层为实现企业进展战略的需要,非常重视包括成本管理在内的主要经营目标的考核,简便易行的目标成本法自然成为企业负责人主要采纳的成本管理方法,但目标成本法从原理上讲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在有效作业条件下所需要的直接材料和人工数量,预期支付的直接材料和人工费用,以及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等因素,制定标准成本,需要销售、生产、计划、采购、物料、工艺、车间、会计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参加,共同商定,因此,标准成本的制定有科学的依据,能够实现企业产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法律规范,符合企业进展的潮流。(二)会计角度:提供了一种清楚简单的核算方法。采购环节,采购部门根据各类产品的 BOM 结构资料配套购入相关原材料,材料入库时按标准成本计价,材料采购成本核算大大简化。生产环节,车间领用的直接材料、消耗的直接人工按实际数量×标准单价,借记生产成本;变动制造费用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进行计算并结转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产品完工时按产成品实际数量×标准成本,贷记生产成本;在整个生产环节材料的领用、工序的移动、任务的完成都使用标准成本。销售环节,只要得到产品出库的品种、数量,就很容易计算得到销售成本。对于所有物料、产成品等在流转环节都使用标准成本,产生的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极大地减少了会计核算及财产清查的工作量。另外,在标准成本法中,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