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易错练(六)生物与环境(建议用时:30分钟)1.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0.03tN0只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3.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时间(年)12345678鼠种群数量(只)189001950014500105009500960095009600X种群数量(只)100120200250180170180170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是250D.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4.下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则这1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体内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6.土壤中某些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真菌与优质牧草甲是共生关系,与劣质牧草乙是寄生关系B.图中的种群密度应该是采用样方法调查出来后的平均值C.接种菌根真菌后,提高了实验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是因变量参考答案与解析易混易错练(六)生物与环境1.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K值了,A错误;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更少了,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间关系不可能是互利共生,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所以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2.解析:选A。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B错误;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1+0.03)tN0只,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错误。3.解析:选B。由表中的信息可知,X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稳定,伴随着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物种X吃掉的可能大多是鼠种群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鼠种群的发展,两种生物共同进化;由表中数量信息知,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第5年后,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4.解析:选A。首先分析出鲈鱼以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为食,且鲈鱼与土著鱼属于不同种生物;再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