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为方便老师更好的教学,今日,我给大家推举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反思。通过教学反思,老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沟通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反思由我我整理,仅供参考: 我讲的是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实际教学效果表明我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课后我不断反思其原因,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首词的教学目标,达到情与景的统一,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情境当中呢?经过近期多次评课及教研活动,我意识到:充分认识、深化文本是诗词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仅就此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认识: 一、要充分地诵读文本。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让学生体会作者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我对作者及其生平事迹作了大量的介绍,这样占用时间较多,就显得喧宾夺主了。其实凭学生初中对辛弃疾的了解就够了,课上稍做复习即可。 文以载道是语文特点之一,那道从何而来?单凭作者经历的介绍与主观想象是不行的,还是应注重学生对文的充分诵读。另外,教学设计时我想象能在知识的拓展及迁移中,让学生进入情境,问题的设计也相对侧重于学生纯粹的主观感受。事实证明在文本没有读透之前,任何扩展与迁移都是流于表层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还是要回到文本这个源头,培育学生从文本入手进行深化细致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怀古词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怀古地点,应该在充分解题基础上,由文本内容入手指导诵读。词以千古江山起笔,气概恢弘,一位久经沙场的老者凭栏远眺,古来万事东流水,此时此刻却汹涌在他的心中,在这英雄辈出之地,在这胸怀壮志之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就此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再通过指名朗读来掌握学生对词情感的把握,并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思考,为进行下一步诗词鉴赏做好充分准备。 二、注重意象的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意象较为集中的诗词,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忽略了对意象的分析。意象是作者为表达自己情感所选取的客观之物,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