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人才培育路径分析 2024 年 8 月 24 日,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养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育机制,努力培育造就一大批高素养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高校法学教育旨在培育高素养法治人才,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法科学生培育质量及就业能力是现阶段高校法学院着重研讨的工作。本文以提升法律职业胜任力为视角,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职业胜任力的认知,完善以职业胜任力为甄选标杆的法学人才培育。 一、胜任力和法律职业胜任力的概述 胜任力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 DavidMcClelland 提出的,1973 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胜任力是一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并构建出冰山模型,包括个体工作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动机、自我概述和特质性格等六部分,可以以此区分优秀者和一般者。后来英国学者LyleSpencer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素养冰山模型,提出基准性素养和鉴别性素养的划分,认为胜任力是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的深层次的个人特征。我国杨力教授在他发表的《一流法律家的胜任力标准和培育》文章中就法学教育引入“胜任力”进行阐述并将法律职业胜任力概括为四个层面、九项特征,第一层面是个人效能框架下的猎取成就的动机、极强的自信和自我控制的调试,第二层面是认知能力框架下的问题的双向思考,第三层面是过程执行框架下的高度关注程序的稳态和准确、冲突的管理和疑难下的决策力,第四部分是人际影响框架下的面对情景的敏锐和崇尚服务公众的精神。法律职业胜任力让法科学生逐渐领悟到未来工作不仅依靠知识和技能,还要认识到更多的决定性因素,以使自己更加全面的进展。 二、高校大学生法律职业胜任力调研分析 (一)调研实施情况综述 项目组调研内容结合 DavidMcClelland 教授关于胜任力的概述,针对毕业生与未毕业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且问题设计较为贴近学生实际以及社会环境,共收到 292 份有效问卷,其中包含 27 份已毕业学生和 265 份未毕业学生。根据 DavidMcClelland 教授的胜任力理论、冰山模型以及杨力教授有关法律职业胜任力的特征理论,本次有关法律职业胜任力的调研从法学知识、法律技能、法律职业动机、自我概述和特质性格等部分进行。 (二)调研结果量化分析 1.法律职业胜任力中基准性能力分析。丰富的法学知识和醇熟的法律技能是法律职业胜任力中的两项基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