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十分注意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及一些精当的词语来表现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的特征,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进行浅析。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描写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所谓色彩语言是指表示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具体色彩的语言。运用色彩语言有助于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运用色彩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选用色彩语言,从视觉上吸引、感染、打动读者。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少年时代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这是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淳朴天真的孩子。闰土到了中年以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段肖像描写,具体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衰老、迟钝、麻木的神态。从以上两次肖像描写中,特别是对闰土脸色、手变化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闰土性格和精神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少年闰土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之中:深蓝的天空中挂者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海边还有着红的、绿的或五色的贝壳。在这里,鲁迅用色彩语言的描绘,使人物、景物的色彩和谐统一,美好的景物更加衬托出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二者相映成辉。那么,中年闰土又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呢?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天气阴晦,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就是中年闰土现实生活的环境。正是这阴晦、苍黄 的现实生活环境,使得他脸色灰黄,变成石像、木偶一般的人。 《故乡》是悲剧性小说,但感情色彩也不全是忧郁、悲凉的,在描绘萧索荒村的暗淡画面时,也时而闪射出璀璨的亮色。当母亲谈到闰土,我的脑海里那幅神异的图画就寄予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怀。我离开家乡在船上看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变成了青黛颜色,连着退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