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外国存款准备金体制进展走势一、全球经济情况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金融系统出现紊乱,更将实体经济拖人了衰退的深渊。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果断地扭转宏观调控风向——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为此,中国央行通过下调“双率”,还有信贷控制、央票等数量型工具释放资金供给,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其中,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当中数量型工具的首选,对释放流动性有最直接的效用。如 2024 年 9 月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控制信贷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而同样的背景下,在中国频繁调整准备金率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很少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情况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一直作为信贷总量调节工具,这和中国目前的情况类似;而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存款准备金在西方国家的信用调节功能日益减弱。以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部分西方国家首先取消了定期存款的准备要求,随后这一做法为其他发达国家采纳,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已基本降为0%,大部分国家放弃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进展趋势,并针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回答中国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二、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进展趋势从历史上看,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按一定比率提缴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加强银行的清偿力,防止连锁性的银行倒闭。虽然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根本动机是一样,逐步进展为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信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展,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金融业务的开展,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功能日益减弱。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上日益偏重价格型指标,工具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价格型工具,如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而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典型的数量型工具只能作用于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量,而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引导资金流向。因此,这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