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学专业创新课程体例构建 1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体育学科的进展,社会体育专业出现众多边缘学科,但由于现实条件所限,尚未能制定统一课程标准,使得课程重构现象严重,甚至存在教育者自行加工课程内容、随意加入个人认知和价值观的问题。在学科进展起初,自由开发课程有利于提高教育者的积极性,但其弊端也随着学科进展而突显,往往以忽略课程的法定性、科学性为代价,最终阻碍学科的持续进展。我国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内容陈旧、门类单一、专业特色及前瞻性课程不足、选修课类型少,无法适应市场对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无法得到全面的进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体育学科的进展。 1.2 实践课程比例过少 社会体育有着体育学共同的特质,属于实践性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所要实现的各项能力培育均需要在实践中完成,例如体能训练、组织竞赛与裁判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体育营销运用等能力的培育,这就决定了其实践课程的比例应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进展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其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仍以传统教学任务置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之上,使得教学停留在说教层面,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不足,使得学生对实际问题处理能力无法平衡进展,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2 社会体育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内容 社会体育专业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对起步较早,培育模式也进展得较为成熟,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可借鉴例如美国体育与休闲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培育模式,即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育目标以及社会需求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要求,构建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实习课程四大类别构成的新课程体系。 2.1 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部分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必修课和基础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基础必修课主要以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行、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养为教育目标,如外语、计算机、政治理论及人文社科类等;而基础选修课则是为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而设置的,一般全校统一设置。 2.2 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所谓专业基础课是指在未细分专业培育方向下,每个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应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项提高和任意选修课程几种类型。其中,专业理论课程是为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专业技能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