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3高考语文 考前读与练 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辨析素材 新人教版

2013高考语文 考前读与练 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辨析素材 新人教版_第1页
1/5
2013高考语文 考前读与练 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辨析素材 新人教版_第2页
2/5
2013高考语文 考前读与练 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辨析素材 新人教版_第3页
3/5
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辨析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不但要读懂诗歌,还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感情,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征,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是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往往是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杜甫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此诗借写瀑布,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注意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些意象组合成这样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所谓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先写景物:床前洒满一地月光,就像是一片白霜。这月光引发诗人“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强烈感情。二、虚和实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如“踏花归去马蹄香。”/“间关莺语花底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3高考语文 考前读与练 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辨析素材 新人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