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仔”其实不必“烦” 据说,今年广东的高考学生“比较烦”——他们面对的作文试题,是平时写作训练未曾遇见也未曾想过的。 “烦”,可以理解,原因有三 第一,话题缺位。从 2005 年到 2011 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无论怎么变,从不缺关键词,比如“纪念”“传递”“常识”“回到原点”等。今年没了提示语,“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 第二,信息干扰。命题材料中的“时间与地点”“一世纪”“未来”“新疆”,似乎提示写作重点就在时空的选择,形成了当下时尚的“穿越”感,让人摸不着头脑。 第三,从无准备。与往年试题不同的是,今年的试题蕴含了哲学命题:对生活的选择——人(你),将怎样生活(方式),为什么这样生活(态度)。这直抵生命意义的思考。考生可能想都没有想过。 难怪有位考生一看作文题就被“吓到”,花了近 20 分钟还没看“懂”。这也忒难为他们了,不烦才怪! 然而,作文不能不写,还不能写差,又该怎么办呢?别慌,三“不”真言,保你过关。 “不慌张” 一看试题,你懵了!对了,日日作业,年年题海,作文写得不多,思考更是难得;思想成浮云,哲学是神马——是谁都懵。但是别慌,不是说“思考”吗?请三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式。 先看材料。你选择了“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是什么),因为当时那里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为什么)。据此,请进一步“思考”,你将怎么过?不过,还得追问一句:为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必然又要“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这样,历史与现实连接,个人与时代连接,你的生活方式与目的,就有了更为广阔的背景,更为深刻的思考,也就具有哲学意义——生命的意义。 如果你度过了三分钟的“心理恐慌期”,眼前不再一片黑暗与茫然,记忆也就逐步恢复了,学习和阅读的经验也会帮你的忙:“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生的诠释;“敬畏生命”则是德国哲学家史怀哲对生命的态度;抛却生命与爱情,是匈牙利革命者裴多菲对自由的执著。同样是东方国度的古人,竹林七贤、陶渊明、文天祥、范仲淹,又有着各自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当然,你可能没有这样明确的哲学认知,表达也未必精当;但只要你理解了,意思也就有了。 “不轻信” 考试当然要自信,但面对这个作文试题,千万别轻信自己的直觉与第一反应。道理如上,办法如下: 据说,你想“活在当时”,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生活”。那么请反问自己,既然如此,这个命题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