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华东师大版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华东师大版_第1页
1/3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华东师大版_第2页
2/3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华东师大版_第3页
3/3
第 7 课 戊戌变法 学案(总第 15 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公车上书,《时务报》与《天演论》,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2)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3)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 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向先进的西方学习,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永垂史册。(2)戊戌变法宣传的进步思想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的失败教训也唤醒了更多的进步人士走上民主革命之路。【学习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难点: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留下的历史教训。【学习要点】一、公车上书★:1、历史背景:2、主要参与者: 3、主张:4、结果与历史影响:二、《时务报》与严复的《天演论》★: 1、《时务报》★ 时间: 宗旨:2、严复与《天演论》★三、百日维新:1、主要内容:2、戊戌政变 3、历史意义:【学后反思】第 7 课 戊戌变法 练习(总第 16 课时)1、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中国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主要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3、 19 世纪末,中国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 “1895 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华东师大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