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_第1页
1/9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_第2页
2/9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_第3页
3/9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纯意向性客体,它依赖人类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产生、存在,并且得到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对外部世界进行意向性投射的过程。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独立的纯意向性客体,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波兰文论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分成四个层次:语音现象层、意义单元层、轮廓化图像层和再现客体层。这种层次划分展现了审美活动重心是从文本向读者转移的。在前两个层次中,文本固有的形式因素占支配地位,从第三个层次开始,文本则逐渐退后,读者的想象取得主动。这四个层次决定了读者不能脱离文本进行不着边际的猜想,也决定了文学作品不能脱离读者的阅读而独立存在。《定风波》作为纯意向性客体,也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活动,才能展现它的价值和风貌。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词中短短的文字符号构造了一个丰盈而灵动的意象世界。打开这意象之门,呈现的是苏轼旷达淡泊之中所包含的痛苦复杂的情感世界。这种阅读,即读者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也是在文本的四个层面上逐渐展开并趋于成熟的。 首先从文本的语音现象层来看,它是文本的其他层次,特别是意义单元层次的物质基础。语音现象层指的是文字的字音和在字音基础之上的语音构造。字音负载字词的意义,并通过语音素材(即物理上的发音和生理上的发音)实现具体化。在许多文学文本中,语音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字词的发音,它们构成的韵律和节奏,直接体现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参加文本意义的构成。相对于其他体裁的文本,词和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词具有依声填词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语音现象层在词的层次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词,共11句,用了5个平韵。因平声舒缓,力度弱,声、行、生、迎、晴,依次呈现,就像平原上的小溪流水,轻柔舒缓,在空间上造成一种平静而又空旷辽远的审美效果。并且这几个字字音清亮明快,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另外,第一、二、三、五、六、八、九、十一句,都是七个字的长句,形成工整、连绵、和缓的抒情格式,奠定了全词平和的情感基调。在八个七字长句中加上三个两字短句,短长...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