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亶望传王亶望传 ——《清史稿》卷三三九 [说明]乾隆后期,由于乾隆皇帝本人挥霍无度,大讲排场,因而也就无法控制住各级官员的贪赃枉法,以致形成了以和珅为中心的贪污网。仅乾隆四十五年(1780)以后揭发出来的贪污大案就有数十起,其中王亶望案就是较著名者。王亶望,山西临汾人,其父王师曾任巡抚,有政绩,而王亶望却与其父相反,贪得无厌。他在甘肃布政使任上虚报灾情私分救灾款,后蒙混过关。在任浙江巡抚时,遇乾隆帝南巡,为讨好主子,百般勒索,不惜花费巨资,大修特修楼台殿阁,张灯结彩,备极方物。对此,就连乾隆皇帝也觉得实在过分。他任官的十几年,便是搜刮民财的十几年。事情败露后,从他家抄出的金银达一百多万两,同案被处死者达二十二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王亶望贪赃枉法,终于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由举人捐资获得知县职务,派往甘肃,掌管山丹、皋兰诸县。吏部选授他为云南武定知府,带领朝见皇上后,皇上命他仍然到甘肃等待补缺,后授为宁夏知府。连续升为浙江布政使,暂时代理巡抚职务。乾隆三十八年皇上巡幸到天津,王亶望贡献土产,将金子铸成如意,并装饰上珠宝,皇上拒绝,没有接受。 三十九年,转任甘肃布政使。甘肃省惯例,让百姓交纳豆麦,给予国子监生的资格,可以应试入官,称为“监粮”。皇上命令停止这种做法,不久,又令肃州、安西二府按旧例收捐。王亶望到任后,向总督勒尔谨申请,以内地粮仓储备不足为理由,上疏请求各州县都可以收捐。不久,又向勒尔谨请求,让百姓改为交银。王亶望当年又虚报旱灾,胡说要用粮救灾,而将民间的捐银变为私有,自总督以下都有份,而王亶望得银最多。改为收银的建议刚刚推行,只有半年,王亶望便上疏报告收捐人数达一万九千名,得到豆麦八十二万石。皇上说:“甘肃百姓贫穷,土地贫瘠,怎么会有二万人捐银获监生资格呢?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余粮?现在半年已得八十二万石,年复一年,时间长久而变质,又将如何食用?即使说每年借给百姓,怎么比得上就留在平民之中,由他们自由流通呢?”并由此而发出“四不可解”的疑问责问勒尔谨。勒尔谨以托辞粉饰而上疏答复,皇上指示说:“你们既然担任总督、布政使等职务,还是以尽力妥善工作为好。” 四十二年,王亶望提升为浙江巡抚。四十五年,皇上南巡,王亶望治办迎驾的陈设物品极为奢侈。皇上说:“我是为巡视地方,了解风俗而来,不是考虑游览观赏的。今日却添建房屋,点缀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