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归集1.命题要求变化和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既遵循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具体表现为:(1“”“”)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在这两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客观题,一道主观题。(2)增加了对古文化知识的考查;(3“”“)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栏目中,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内容。(4)加强了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5)诗歌阅读改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2.高考考情报告(1)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三套卷的设题都中规中矩,难度适中。其中有数个选项在文中已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文字,但含意又不脱离文章。(2)文言文的考查沿袭15年的考点。(3)古代诗歌阅读将诗歌的写什么与怎么写融合在一起考查,思想感情是必考考点,答案精炼,配分科学、规范。(4)名句名篇默写。三套卷题型均为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句子,注重考查经典篇目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5)文学类文本阅读。甲卷为外国小说,乙、丙卷均为中国小说。材料长度均为1400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新的变化在于探究题回归。(6)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套卷均为现代人物传记阅读。(7)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表达准确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15题与第17题。第15题是虚词填空;第17题选用思维流程图。(8)写作。去年作文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缺失,紧扣时代热点,聚焦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扩展阅读,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的考试目的。乙卷一改以往的文字材料形式,以漫画作文出现二、命题预测继续聚焦立德树人,精心选择试题材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传承。进一步体现语文改革方向,科学架构学科能力,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落实高考能力立意,以阅读与欣赏为基础,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贴近人生,回归人本,体现出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的命题理念以下就一些大的板块做一些预测,以供参考:1.——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考查社科类论文。例题1:2016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说的五者。孔子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用,前后构成因果关系。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犹如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这是因为,做到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