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1。领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育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育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日,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 266 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