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一》课件REPORTING目录•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异常心电图波形识别与分析•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心电图检查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PART01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REPORTING心脏电生理基础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这些特性共同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心脏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右束支、左束支和Purkinje纤维等组成,负责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心脏电活动周期包括除极和复极两个过程,分别对应心电图上的P波、QRS波群和T波。心电图产生原理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产生的电位差。心脏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经过身体组织传导至体表,形成电位差。心电图的波形与心脏电活动周期密切相关。P波代表心房除极,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T波代表心室复极。心电图的波形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呼吸、体位、电解质紊乱等。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胸导联其他导联心电图导联体系01020304包括Ⅰ、Ⅱ、Ⅲ导联,通过不同电极组合记录心脏电活动在额面的投影。包括aVR、aVL和aVF导联,通过加压方式提高信号幅度,更好地反映心脏电活动。包括V1至V6导联,通过放置在胸壁上的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在横面的投影。如右胸导联、后壁导联等,用于特殊情况下更全面地评估心脏电活动。PART0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REPORTINGP波形态及意义P波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P波时间小于0.12秒。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P波方向在Ⅱ、Ⅲ、aVF、V₁~V₆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正常成年人多为0.06~0.10秒,最宽不超过0.11秒。QRS波群时间正常人V₁、V₂导联多呈rS型,V₁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₅、V₆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mV。在V₃、V₄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似。QRS波群形态和振幅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Q波QRS波群形态及意义T波方向在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和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Ⅰ、Ⅱ、V₄~V₆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₁~V₃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但若V₁导联的T波方向向上,则V₂~V₆导联就不应再向下。T波振幅在正常情况下,除Ⅲ、aVL、aVF、V₁~V₃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高度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而尚属正常。T波形态及意义PART03异常心电图波形识别与分析REPORTINGP波增宽或增高,P波时间≥0.12秒,电压≥0.25mV。心房肥大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性)。心室肥大心房肥大与心室肥大波形特点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波形特点心肌梗死心肌缺血01窦性心动过速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02窦性心动过缓P波规律出现,频率<60次/分。03房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04室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0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连续3次以上快速而规律的房性或交界性期前收缩。06心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心律失常波形特点PART04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心电图表现REPORTING窦性心律失常心率超过100次/分,P波形态正常,RR间期缩短。心率低于60次/分,P波形态正常,RR间期延长。心率快慢不一,P波形态正常,RR间期不等。长时间无P波出现,长间歇后可能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0.12秒。房性期前收缩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期前收缩构成,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房性心动过速P波消失,代之以F波,即形态、振幅、间距大致相同的锯齿状波,频率250-350次/分。心房扑动P波消失,代之以f波,即形态、振幅、间距绝对不规则的细小波,频率35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