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济世 的上海公济医院 当时的创办者也未曾想到,这家以疗养院的形式收治“”“”居沪外侨病患的小医院,在 学术提倡 与 济世活人 的理念 下,竟能传承砥砺,即将走过一个半世纪历程。 近代上海租界的公共医疗卫生管理始于 1860 年代初期,当近代上海从一个传统商埠转变为条约口岸城市后,上海租界工部局在处理繁杂日常事务的同时,也首先将居沪外籍人员的医疗卫生纳入管理领域。1862 年,法租界公 董局成立。 在公董局的敦促下,上海公济医院 1864 年建立,经历了由外国人治理并为外籍人独享、1945 年 9 月后为民主董事会制而且中国人等同西人待遇的两大阶段。这座曾自“”诩 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悠久,沪上医院无与伦比 的医院,传承、创新、进展,延绵至今,即将迎来它的 150 周 年诞辰。 1844 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医师威廉?洛克哈脱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外创设中国医院,是为沪上首家西医医 院。而上海开设的第二家西医医院即为上海公济医院。 早期公济医院建制 初期的公济医院,租用法租界外滩洋泾浜附近的永安街东西路(即今中山东二路 22 号新永安路口)转角处的楼房作为院舍。1877 年,建成病房楼 4800 平方米、辅助楼2412 平方米、修女楼 3458 平方米,开设病床 170 张。医院迁至北苏州路 190 号(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今乍 浦路北苏州路口), 中文定名为公济医院。 早期公济医院经费由法租界公董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津贴,并由医院董事会募资辅助。院务由管理委员会主理,医院迁至北苏州路 190 号后,医院改属公共租界,改组董事会由 9 人组成:3 名驻沪领事、公共租界纳税者推选4 人、法租界公董局推选 2 人。办院经费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补贴一部分,其余由董事会筹措。所有院务一概由该董事 会主持并委托扬子保险公司保管地契。 公济医院的医生以及医务人员均由外国教会机构委派,收费诊疗工作概由病家约请院外开业医师进行。后来英籍的马夏尔及马希两医师加盟,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专门医治免费病人。急诊及其他无指定医师治疗的住院病人,也由他们轮流值班。那时已设一位住院主任和一位副主任,他们要轮值每天早晨的免费门诊及急诊,但不得有私人病人。内科住院主任兼任医院秘书及助理会计,由 9 人董事会指派并限定任期。医院 医师皆为外籍,必须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办理登记。 医院普通病床开放给具有外籍的华人,中国市民则只能入住头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