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三十五)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总之,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原也。”——摘编自苏渊雷《读史举要》材料二普通批评宋儒的人,大都把宋朝国势的衰弱,和宋明之亡于异族归罪于宋明儒学,说宋儒只知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甚至于说宋学盛行时期,就是民族衰亡时期。宋明理学,好像是不祥之物似的。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只就表面立论,似是而非的说法。宋朝之受制于异族,似乎主要的应该向军事和政治方面去求解释。开国时的大政方针有了错误,致国势积弱不振,到了中期和南宋以后,以格物穷理为职志的道学家出来,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政权,更没有兵权,而且他所专门研究的问题,也只是宇宙、人生、文化、心性方面的根本问题,对于军事、政治、财政并没有直接关系。把由开国时国策错误所引起的危机,大政治家如范仲淹、王安石尚无法挽救的危机,强要程伊川、朱晦庵这些道学家负责,恐怕走错了门道了吧。——摘编自贺麟《文化与人生》材料三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摘编自苏渊雷《读史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谭嗣同所言“秦学”“荀学”分别是指什么?他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宋朝国势积弱不振具体原因有哪些?宋明理学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3)请以材料三中的观点归纳明清之际儒学的时代特征。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结合所学,分析概括时代背景及思想来源。第二小问根据“秦政也,皆大盗也”“荀学也,皆乡原也”分别指出其含义。第三小问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影响。(2)第一小问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深刻教训,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从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的角度归纳思想主张。(3)从儒家思想呈现出新特点的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说明时代特征。答案(1)背景:春秋时期,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与宗法制崩溃,奴隶社会走向瓦解;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出现;思想文化上周礼崩溃,教育和学术下移;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等。来源宗法思想或者周礼“德治”思想。“秦学”是指君主专制制度;“荀学”指儒学思想或者荀子思想。影响:在维新变法时期,否定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2)原因: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影响,宋初削弱武将的兵权;宋的统治中心在中原,不便于控制北方异族;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国家财政危机。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提出“心即理也”是世界的本原;“发明本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3)特征:明清之际的儒学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具有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追求个性解放等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或反映了传统儒学向近代社会转型承古萌新的特点)。2.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