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十八)读我国某城市外部形态示意图,回答1~2题。1.该城市位于(D)A.柴达木盆地B.河套平原C.河西走廊D.华北平原2.该城市外部形态主要受制于(B)A.铁路、河流B.河流、地形C.铁路、地形D.耕地、林地解析第1题,图中河段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城市附近有两条南北向的铁路线,并且从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位于平原地区,则该地应位于华北平原。河套平原地区黄河河段自西向东流;黄河没有经过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第2题,从图中可知,城市北部沿黄河发展(以黄河为界),原因是受河流的影响;城市南部大致沿等高线分布,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因此城市外部形态主要受制于河流、地形。下图为某地1965年和2009年地理简图。读图回答3~4题。3.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A)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C.优惠的政策D.劳动力素质高4.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的枯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C)A.A城B.D城C.E城D.F城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B地位于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水源较为充足,水运比较便利,故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D城和F城是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因此能源的枯竭对这两个城市影响最大;A城是铁路交通枢纽,从图中能够看出,该地区的铁路以运输矿产资源为主,如果该地区能源枯竭,对A城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E城是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能源枯竭对它影响最小。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山区某时刻近地面气温(受地形影响)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5~6题。5.根据气温分布推测,图示山地的大致走向是(D)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6.该地区欲建设农民新村,下列四地中最适合的选址是(D)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解析第5题,将数值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形成等温线,因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温度相同的点海拔基本相同,根据等温线可推测山地大致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故D正确。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处等温线稀疏,说明地势平坦,聚落适宜布局在该处;甲处位于闭合的-4.4℃等温线中间,气温最低,说明该处位于山顶;丙处为山脊,乙处为山谷,均不适宜建设农民新村。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A.沿岸暖流加强B.全球气候变暖C.极昼天数较多D.太阳辐射增强8.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C)A.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B.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C.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D.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解析第7题,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进而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B项正确。第8“”题,本题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选择直接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使得北极航线通航条件变好,我国将开通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C项正确。9.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B)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解析植树造林增加了对CO2的吸收,会有效抑制气候变暖,故A项错误;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改变了地面状况,降低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地面又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所以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会使地面对热量的吸收和传递功能增强,加剧气候变暖,故B项正确;植树造林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相对湿度,故C项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气候变暖无关,故D项错误。气候变化引起冰川上积累量和消融量的变更,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盈亏、冰面高度和运动速度等变化,最终导致冰川面积增减和末端位置进退。冰川平衡线高度是冰川上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相等位置处的海拔。下图为天山乌鲁木齐河涯1号冰川变化图。据此完成10~11题。10.1964~1965年到1980~1981年,冰川平衡线(C)A.高度下降B.延伸方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C.高度上升D.变化方向与等高线数值增加方向相反11.某季节冰川平衡线降低,则(C)A.当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