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八大建议 建议一:要围绕建筑施工的特点开展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建筑施工具有生产的流动性强、很难实现标准化作业、对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较高、露天和高处作业多、机械化程度低等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员流动性大、作业场所的不固定性和作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尽管近年来,建筑施工行业整体素养有较大的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已成为建筑业进展的巨大障碍。 笔者认为,做好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施工科技化水平,科学采纳施工工艺及合理地安排作业工序,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减少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其次,应加强对作业区域的协调管理,减少交叉作业,实施标准化作业,控制人员的不规则流动。同时,应当借鉴其他行业以及国外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预测评价体系,加强过程中的检测和监控,提高抗风险能力,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建议二:构建网架式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施工现场各个区域 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立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呢就是要围绕施工现场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区域,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施工现场每个点,形成网架式的责任体系。施工区域的划分可以按作业区域区分,也可按事故防范类别划分,如:高空作业组、施工用电组、机械设备组、防火防爆组等。并在施工现场的各个责任区域内张挂责任人牌。 通过区域的划分,施工现场的对比一目了然,促使管理人员更积极主动地抓好现场的安全管理。只要施工现场任何地点出了问题,可以马上找到这个区域的直管项目负责人、专业项目部负责人、班组长和管理人员,立即查出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从源头上制定防范措施实施控制。 建议三:科学安排工艺工序,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时是由于工序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例如:一块安装预留孔洞盖板,假如谁也不去动它的话,它就是静态的,也是安全的。假如施工过程中总需要掀开,就变成了动态的危险源,需要及时恢复盖板并实行挂网或设置栏杆等措施。假如工序安排合理,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就会减少很多。 施工过程中,应确保到达每一个工作区域都有顺畅的安全通道,施工作业点要有安全可靠的工作平台。合理布局工序是建立在施工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单靠某个技术人员无法完成,需要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共同讨论和讨论,根据首先采纳先进的工艺、设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