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导入(5 分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多么诗意的题目,这让我想到了著名诗人顾城的那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表达了那些身处时代黑暗中的人对于光明的渴求。那么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2-3 位同学)(明确)1)“假如”表示一种假设,说明这三天的光明是虚拟的,作者并不真正拥有光明,但她却对光明充满了无限的渴望。2)“三天”意味着“有限”。作者虽然对光明有着无限的渴求但并不奢求,有限的三天已经令作者无比满足。正如作者所说,“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那么,海伦拥有的是什么?没有的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二、作者简介20 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 88个春秋,却熬过了 87 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在 1964 年荣获过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三、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10 分钟)海伦的世界没有光明、没有声音、没有言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同学们你能够想象吗?仅仅凭借触觉如何去感知树林里的一花一木,又如何去感受流水和草地呢?课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第 4 节,我想请女孩子来朗读一下,男孩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的世界。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好吗?海伦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 位同学)(明确)光明、希望、快乐、甜蜜、温暖、美好四、粗读课文 把握脉络(7 分钟)盲聋哑的海伦,她的光明、希望和快乐由何而来?海伦想象光明的三天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答案。1)快速浏览 7-28 段,完成以下表格。海伦在有限的三天里到底“看”了些什么?白天晚上第一天看望莎莉文老师,约请朋友,看看小狗和我的房间,在森林散步,看落日,看灯火回忆这一天第二天参观自然史博物馆和首都艺术博物馆看戏剧第三天在帝国大厦顶端俯视城市;第五大街散步;环城游览看戏剧12)概括地讲,海伦是如何安排这三天的,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明确)第一天,我将奉献给了我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第二天,向我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历史。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