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进展的概况及改善对策1 我国智能建筑进展概况我国标准 GB/T50314-2024 对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定义是: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建筑是 1984 年 1 月诞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都市大厦。我国智能建筑开始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并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得到了迅速的进展。1990 年建成的北京进展大厦(18 层)可认为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 1993 年建成的广东国际大厦可称为我国大陆首座智能化商务大厦。目前,我国建成了不“”少智能建筑,仅在上海已建与在建的楼宇中,带有 智能建筑 色彩的就有上千幢。但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真正达到智能建筑标准、运行正常的确实为数不多,投资浪费现象惊人,针对这一现象,我国 1998 年成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开始着手编制有关标准与设计规定,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进行资质审定工作。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系统处于停运状态,这种项目大都建于 90 年代初期,通过代理商订货,调试,验收及培训工作不完善,后期服务无法保证,出现问题找不到原订货商,找到了费用也很高;另一种情况是系统仍在运行,但只能进行显示与手动控制,这种情况比较多,部分自动控制能正常投入的项目不太多,达到自动控制全部投入运行,实现经济运行的工程很少。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 存在的问题分析2.1 理论讨论滞后理论讨论跟不上智能建筑的进展。尽管我国“”“”在 七五 期间就确定了 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讨论 的攻关课题,但对智能建筑的理论讨论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进展,对其认识也停留在国外的讨论成果上。一座座自称“”的 智能建筑 不断拔地而起,没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就难免出现问题。2.2 设计存在误区面对飞速进展的信息技术,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方法还不很熟悉,尤其在集成方面更弱些,还需要产品商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和通力合作。目前对智能建筑设计的注意重点大都集中在智能化系统上,而在建筑平台方面注意不够。2.3 业主认识产生偏差对智能化集成系统带来的增值效果有所怀疑或由于资金投入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