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史华章 数风流人物】37.朱熹论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古以来,读书被历代先贤提升到正心、修身、齐家、安天下的高度,不余遗力地广而推之。而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始终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学说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荀子》这些经典中的论述,自不待言。而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如何读书和做学问,也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而他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古今皆视为经典,而争先效仿。 快乐和兴趣是读好书的前提,因而,朱熹很能够体会读书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关于读书的快乐,他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弄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而读书要达到怎样一种境界呢?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表达了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一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而自得自在的境界,象清澈见底的池塘,映照着天光云影。特别是诗的后一句,说明人要心灵澄明,就要时时补充新知,已经成为人们读书开智的座右铭。关于格物致知的解读,应该是他读书之论的原则。格物,就是观察和认知事物,穷究事物道理,而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强调知与行应该统一。在为何读书的问题上,朱熹提出读书须立志自主。他认为,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所以,立志对于成才来说意义重大,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他的看法,但是,不读书也可以修身齐家者,古今未闻也,更不用说可以安天下了。要读好书,应该有什么样的具体方法呢?朱熹认为,首先要做到先立程限,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学习要循序。立程限,就是要有计划;要循序,就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和荀子提倡的读书方法是一致的。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疑成江河。 其次,重视读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朱熹认为,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