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气象”审美论 内容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朱熹对“气象”范畴的 理论 贡献。“气象”是继“意境”之后的充分体现宋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范畴。“气象”是以朱熹为代表的 理学 思潮和 哲学 精神为底里的,以追求一种宏阔的形而上的主体精神为目标的,以不同于“意境”而倾向于“境界”意蕴的重要范畴。文章从“气象”的流变、朱熹与“气象”范畴以及“气象”基本品行——“中和”、“浑成”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朱熹是“气象”理论的重要代表。关键词:朱熹、“气象”、“中和”、“浑成”、宋代美学精神从 中国 古典审美意识的流变来看,唐代的“意境”理论转向到了宋代的“气象”理论。这一转变显示“唐宋”两代之间巨大的 时代 精神差异。假如说“意境”理论更多地注重审美客体的构成因素方面的话,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其典型;那么“气象”理论则更倾向于审美主体精神所具有的气质、风貌和时代精神特色,这更有哲学意味相当于冯友兰先生所 应用 的“境界”范畴。我越来越觉得“意境”与“境界”之间有其重大精神差异。假如恰当地描述宋代美学精神的话,我以为更应该以“境界”或“气象”来概括和展示。中国美学史上最能体现人生境界美的是宋代美学。“气象”或“境界”更具形上性、空灵性、“无化”性,更以理性或哲理的方式建构人生之终极关怀,是将儒家之“乐”、道家之“无”和禅宗之“空”加以整合与重建的 历史 辉煌。“气象”范畴的应用是宋代美学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朱熹美学的重大特色和贡献。一、“气象”之流变“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古老而又使用普遍的范畴。就其本义而言,“气”是指 自然 界中的流行不止的“大气”“空气”,是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现象的基本前提条件。在中国传统学问中,“气”正如其自身的基本特征一样,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气”在医学、哲学、地学、 政治 学、文学、美学等被广泛使用。将“气”较早地给予哲学意味的是道家。如老子就将“气”视为其“道”的一种具体而感性的形态。这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之交融一体的自然之“气”。将“气”较早地给予人类之精神品行的来源于儒家的孟子。孟子认为“气”是人生宇宙间的“至大至刚”之崇高精神力量,也是人能与天地参的重要方面,而这种“气”不之是自然界的空气、大气之义,而是一种只有人所具有的道德精神之“浩气”。因此,孟子特别提倡“养浩然之气”,以大其心、大其人。朱熹解释说:“气只是充乎体之气,元与天地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