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与文章的审美连接一、讨论缘起作为一部经典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值得反复研读、深化解析,该著中貌似细枝末节之处,都可能包蕴着中国文艺美学的基木问题,其文本中时常出现的珠玉用语,即是一例。中国玉文化传统深厚、影 响广远,相关记载散见于古代典籍,有学者说,•在中国,玉早己超越了其自然矿物集合体的属性,而成为渗透至人们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寄予着人们特别心理情感的一种特质性的文化载体”。如此看来,如单独谈《文心雕龙》的珠玉用语,是否有小题大作之嫌?但就《文心雕龙》的讨论现状而言,着实应从细处着眼,探究刘勰美学理论构建中所体现的民族特色,并对之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有益 于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建设。这样一来,频见于《文心雕龙》中的珠玉用语。正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文心雕龙》的核心在于谈论文章,为了言说文章,刘勰对以往文献的引用常会断章取义,如•辩虽雕万物”在《庄子》原文中是说:帝王即使很有辩才,也不需对国事亲力亲为,而刘勰则说“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情采》)。《文心雕龙》中的珠玉用语大多与此相类,刘勰对珠玉用语进行了化用,使其偏离本意而同文章审美发生了联系,这有待我们从多维角度作细致解析。在具体讨论时,须在“玉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刘勰对珠玉用语的灵活化用”两个层而上把握好,不可脱离语境曲解刘勰思想。以'珠玉”之眼来看《文心雕龙》,会发现这部著作果真是良玉盈箧、琳琅满目:自然界。日月叠璧”,’泉石激韵、和若球锂”(《原道》),朝 觐时•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章表》),文艺品评方面则更多,说《孙子兵法》。辞如珠玉”(《程器》),论文章有•隐”如•川渎之镒珠玉”(《隐秀》),谈文章乏“秀”如’巨室之少珍”(《隐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传统珠玉文化的外表之内一定埋伏着中华美学的奥意与妙趣。著名学者宗白华较早发现了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义,他曾说:•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从我们的日用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漂亮的象征物……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给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对于后世进展起来的瓷器,宗白华认为它体现了珠玉审美精神:•瓷器主要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宗白华发现并揭示了玉在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