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结构设计的 8 个问题1、关于超长结构的问题混凝土结构设计法律规范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 55 m, 同时规定当实行后浇带分段施工, 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实行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 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两条使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工程实例中超过 55 m 就设置伸缩缝, 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而且在实行后浇带分段施工后很难控制房屋的长度而不至于产生裂缝等不良现象。出现此类状况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同的收缩应力。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对梁柱配筋进行概念上的调整。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置, 并适当加强中部区域的梁板配筋, 笔者认为中部区域作为一个中点必定受较大应力, 而两侧梁柱, 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推力, 而超长结构在角部容易产生的扭转效应也须我们在设计中对角部结构进行加强。当框架结构超过 70 m 时, 应实行特别的措施才能不设置伸缩缝, 如采纳预加应力, 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 而且作为超过 70 m 的结构, 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缝实行定量的分析, 并相应施加预应力, 这在许多工程实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目共睹的。假如对超长结构, 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 笔者建议还是应按法律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 毕竟建筑上缝只要处理得当还是不影响观瞻的。2、关于桩筏基础设计中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问题桩筏基础设计中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 一般是先按建筑层数估算筏板厚度, 常规是按层数×50 mm 来估算。例如一幢十八层的小高层住宅, 我们则先按 18×50= 900 mm 设定筏板厚, 然后再根据排桩情况, 分别验算角桩冲切,边桩冲切及墙冲切, 群桩冲切。一般情况均为角桩冲切来控制板厚, 但这里主要强调一个短肢剪力墙结构下的群桩冲切, 短肢剪力墙结构由于墙体不封闭, 故取值群桩冲切边界时有相当大的困难, 而群桩冲切由于桩群重叠面积较大, 应是一种不利状态。因此, 一般建议是取值几个大层间近似作为冲切边界, 所围区域内短肢墙体内力则作为抗力抵消, 虽不完全准确, 但区域放大后, 边界的开口效应有所削弱, 是可行的。3、关于箱、筏基础底板的挑板问题从结构角度来讲, 假如能出挑板, 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 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置时, 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 较节约。出挑板后, 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 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施工场地基的坎上时, 加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