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1 避开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聚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 雨”岛效应 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2 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 20 世纪 70 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 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常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 净 ,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 渗滞 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3 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 28000 亿 m3,占全球水资源的 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城市快速进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进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 蓄 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 用 雨水,实现水资源的 开源节”流 ,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4 结语“—”海绵城市建设顺应了 低碳生态 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于提高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