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脱硫液气比的影响因素及参数确定分析液气比是脱硫浆液的循环量与处理烟气体积流量之比。在湿法脱硫系统中,液气比是影响脱硫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液气比过小会使系统脱硫效率下降;液气比过大,不仅使脱硫浆液循环量消耗增大,还会使烟气带水增加系统的水耗,度造成烟道腐蚀。本文对影响液气比的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同类湿法脱硫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选型等提供参考。1、影响液气比的因素分析湿法脱硫系统中影响液气比的因素主要有吸收塔入口 SO2 的脱除率、喷淋层数、喷淋层间距、烟气流速、烟气温度等。1.1 入口 IPYA3吸收塔入口 SO2 浓度是影响脱硫系统液气比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燃煤硫分与吸收塔入口 SO2 浓度成正比。随着燃煤硫分的增大,脱硫系统液气比增加,但是液气比增加的幅度会逐渐减小。1.2 脱硫效率当吸收塔入口 SO2 浓度一定时,决定脱硫系统液气比的最主要因素是 SO2 的脱除效率。假如要求达到的 SO2 脱除效率增加,则需要增加气液接触机率,液气比就必须增大。但当脱硫效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单从增加液气比来提高脱硫效率,效果已不是非常明显,反而会增加巨大的动力消耗。实际上,SO2 与吸收浆液有一个气液平衡,液气比超过一定范围后,脱硫率将不再增加1.3 烟气温度脱硫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机组负荷变化比较频繁,脱硫系统进口烟温也会随之波动。理论上,进入吸收塔的烟气温度越低,脱硫系统水耗越低,液气比也将越低;同时,进入吸收塔的烟气温度越低,越有利于 SO2 气体溶于浆液,形成 HSO3。在脱硫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液气比随着吸收塔烟气温度的降低而降低。1.4 喷淋层数及间距从目前国内已建脱硫装置来看,喷淋层数多为 2-4 层。喷淋层数与液气比对比见表 1。表 1 喷淋层数与液气比的对比从表 1 可以看出,随着喷淋层数的增加,液气比逐渐减小,并且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当喷淋层为 1 层时,液气比增加显著,这也是各脱硫工程没有选择 1 层喷淋层的主要原因。例如,国电荷泽发电厂三期 2*300MW 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喷淋层为 3 层,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氧化铝配套第一汽站 8*240t/h 锅炉脱硫工程喷淋层为 4层。喷淋层间距对液气比的影响较小,总的趋势是随着喷淋层间距的增加,液气比逐渐降低(详见表 2)。当喷淋层间距由 1m 增加到2.4m 时,液气比由 10.91L/m3L/m3。表 2 液气比与喷淋层间距关系1.5 烟气流速根据双膜理论,提高烟气流速可提高气、液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