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读后感范文(通用 3 篇) 《好的孤独》读后感范文(通用 3 篇) 在孤独的情境中,我们才会产生更深的思考,“别人带不走的,最终时间都会带走”,读完《好的孤独》后我们从中体会到深深的哲理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好的孤独》读后感范文(通用 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好的孤独》读后感 1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了作者陈果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的一期演讲,讲得很精彩。80 后的陈果系复旦名师、哲学博士,被称为“麻辣老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此书为作者第一本书,是其近 10 年来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书中讲到了孤独与寂寞、自信与自负、自律与自由、成熟与天真等一些我们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有相同境遇的人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者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能使人在迷境之中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平静、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并因此消解自己的孤独、淡化自己的悲伤。下面谈谈读完此书后体会比较深的两点内容。 关于孤独与寂寞。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人生的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苦恼,无一例外,差别仅在于苦恼各有出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人窘迫于谋生的艰难、物质的匮乏,有的人困顿于灵魂的暗夜、精神的荒凉;有的苦恼源于饥饿难当却无以果腹,有的苦恼源于面对美食却全无胃口,看似不同的苦恼,却是一样的无助。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单。 那么面对孤单,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书中讲到了有孤独与寂寞两个选择。孤独与寂寞是有区别的。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当自己孤单的时候,假如我们不躲也不藏,主动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做到不惧怕直面孤单,尊重孤单,学会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才能称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需要通过人群来治疗。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人身处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交与独处的关系。当今社会,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