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的教学设计 《所见》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 (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 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 A 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 沟通: a 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 b 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C 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 A 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B 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C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 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热,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 《所见》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6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