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用多大的声音》教案两篇 用多大的声音教案一 【教学目标】 本次口语交际是让同学们讨论并表演: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 让学生培育良好的说话习惯。 【学习重点】 让学生培育良好的说话习惯。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老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来讨论下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大家觉得呢? 二、看一看。 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分别说说他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在干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 (图一是在图书馆询问座位。图二是在办公室向老师说明问题。图三是上课举手发言。) 三、议一议。 1.让学生分组讨论,图上的哪种情景要大声说话,哪种情景要小声说话。 2.小组推举代表起来回答。 3.老师点评。 图一在图书馆,大家都在仔细读书,应该小声讲话,不能打扰大家。 图二在跟老师沟通时,应大胆地向老师说明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图三上课举手发言时,声音要大,要照顾坐在后排的同学,让大家都听清楚。 老师再举出其他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 四、演一演。 1.小组派同学上台表演几种说话的情景,注意吐词清楚,表演生动形象。 2.师生共同评价大家的表演,选出小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并讨论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发挥引导作用。 用多大的声音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用多大的声音”,教材通过三幅图创设了三个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说话时有时候需要大声,有时候需要小声。教材中用两个问句激发了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欲望,学生在探究“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的过程中培育了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表达习惯。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沟通与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知道说话时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断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逐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重、难点) 3.在沟通与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老师)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小朋友,(课件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片)大家看,他叫聪聪。和他打个招呼吧! 生:(兴奋地)聪聪,你好! 师:聪聪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最近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