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在中国 -郭 旃 主讲人简介: 郭 旃:1954 年 10 月出生,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巡视员兼世界遗产处处长。多年在我国文物系统从事文物的保护、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近年来,致力于我国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评选,在世界遗产工作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 内容简介: 这里,是目前惟一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千百年以来,人类文明的火种在这里薪火相传,大自然的壮丽神奇,人类文明的珍贵遗存,都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 为了保护好世界遗产,使之能够长久留存,《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 1972 年 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获得通过,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加入该公约的缔约国已达 177 个。中国自 1985 年加入《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也有 29 项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名列世界第三位。 什么才是世界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状况又是怎样的?我国政府对世界遗产工作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8 届世界遗产会议于 2004 年 6 月 28 日至 7 月 7 日在我国苏州举行。那么,世界遗产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具体影响呢?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虽然已居世界第三位,但申报世界遗产之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由于我国开展这项工作起步较晚,我国的遗产预备清单还有一百多个项目有待审批,是目前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最多的国家之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在申报世界遗产中,鲜为人知的艰辛是什么?我们还存在着怎样的差距?关注《文明的驻足地》,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为我们讲述“世界遗产在中国”。 (全文) 世界遗产的概念,应该从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一些概念和我们国内的概念,我们基本上是相通的,都是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三大价值,这样一些不可移动的建筑物、碑刻,考古遗址等等,但是在世界遗产的范畴里,又引进了一个自然遗产的概念,也就说大自然的造化,它反映着地球演变的历史,反映着各个不同的生物种群,动植物种群的演化的历史,也反映着大自然造就的一些美景,比如说像九寨沟,大家去一看,太奇特了,那个山和水的结合太美了,这样一些东西值得人类不仅当代要享受,而且要子子孙孙把它传下去。那么这些就列在自然遗产的范畴里。 我们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世界遗产有一个标志,外边一个圆形,中间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