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什么来历和习俗【篇一】中秋节有什么来历和习俗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予深情。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象葡萄西瓜等象征着团圆的水果也被人们摆上餐桌。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篇二】中秋节有什么来历和习俗 每年一到中秋,月饼就成了人们赠送亲友的首选礼物但月饼多了,也挺犯愁的:吃多了不好,扔掉又可惜。其实可以把月饼稍作加工,月饼就可变成风味独特的时令小菜了。 拌月饼:将火腿、酱肉馅的月饼切成细丁,拌以榨菜丝、葱花、味精,月饼便成了爽口的佐餐小菜。 炒月饼:将火腿、鸭肉类的硬馅月饼切成小长条,加葱花、姜丝、味精,在油(油食品)锅中略炒即成。炒月饼可当主食,也可作小菜。 炸月饼:将豆沙、枣泥、百果等软馅月饼在滚油锅中炸至焦黄即可。经这样处理过的月饼,皮酥脆香,馅软糯绵,十分可口。 煎月饼:将火腿、鸭肉类月饼,平剖成 2 至 3 毫米厚的薄饼备用。在平底锅上将鸡蛋煎成鸡蛋饼,然后将剖切好的月饼放在鸡蛋煎饼正中,包好,封口,煎片刻即成。这种月饼松软香爽,营养丰富。 吃月饼还应注意: 先咸后甜。如同时有甜咸两种月饼,要先吃咸的后吃甜的。否则就品尝不出月饼的味道来。 边吃边饮。吃月饼时配以茶水,边吃边饮。这样既能解油腻、防口干,又有助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调剂饮食促进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