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读后感中学校的德育训练读后感文/胡小青德育是训练的灵魂,实效是德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站在高处、看在远处、着手小处、干在实处。德育工作应当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人是素养训练的根本,如今学校道德训练弱化,应当受到全部训练工的重视,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讨论和探究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育学校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意识,避开德育训练的虚无、浮夸、等形式主义,提高学校生的文明程度,为社会培育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标的单一面对升学竞争,不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老师管教不管导的现象相当第2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普遍,一些学校团队、班级思想训练活动花架子多,内容空洞,同学消极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处于“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状态,德育地位得不到保障。如今,就存在一种训练现状“圈养”,用繁重的课业把孩子困在教室内的时候校内和教室就成了“饲养场”;在那里,老师并不顾及同学的饥饱与口味,而是实时定量地“喂食”。依据课程表规定的时间,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依照老师的理解,向不同的同学教授同样的学问。以往的学校德育目标往往缺少明显的层次和梯度,学校生时常进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抱负”的训练,训练目标的单一导致思想品德训练的空洞说教和训练效果的苍白无力。二、德育主体的缺失和德育内容的刻板与学业训练强调敬重同学主体地位的要求相反,思想品德训练恰恰喜爱把同学当作道德学问的接受器,同学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德育内容应当回归凡人生活,贴近凡人现实,即充分重视多元共存的社会第3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中一般人的思想状态,而以往的德育习惯于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进行正面训练,或用典型的反面人物来进行反面训练,即习惯于用“超人”和“坏人”来训练同学。这样的德育内容往往远离同学的生活。学校德育应当拉近同学与凡人的距离,“培育他们对多样化的敬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育他们自主推断与自主选择的力量。”三、德育评价的空泛和德育网络的松散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同学综合素养的评价,仍缺少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对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或干脆以智育代德育,一俊遮百丑。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家庭育人和社会环境育人的三维统一,努力增加训练的实效。而有的学校与家长相互埋怨,相互推诿,与社区不相往来,不通力协作,这也是德育低效的重要缘由之一。针对学校德育存在的以上问题,为了让德育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第4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一、提高老师素养,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对同学的训练,启迪与关心,并非仅仅限于课堂上,也不只是书本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老师的言传身教,即对同学的影响力是终身的,也是难以估量的。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灵魂。”老师要做好同学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需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老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同学的行为,为人师表,领先垂范。其次,老师应和同学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放开、彼此接纳、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建立民主、公平、互动的师生关系。二、抓好课堂训练,注意学科与德育的整合依据学校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实行“以美辅德”的方法。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辅相承的客观规律,寓美育于各科教学和活动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发挥“以第5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美辅德”的功能。一是以艺术训练为突破口。音乐教学应依据同学仿...